着力惩治“微腐败”
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
来源:松滋市纪委监察网 发布时间:2019-11-30
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,我们党来自人民,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,党就会失去根基。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要想党的执政根基根深蒂固,就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,着力惩治群众身边的“微腐败”,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。
一、深刻认识“微腐败”
村看村,户看户,群众看的是干部。当前,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,但在一些村居和部门,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不容忽视。有的干部吃拿卡要、雁过拔毛;有的虚报冒领、贪污侵占;有的到处伸手,连百姓“救命钱”都不放过。2014年至今,我们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室先后查处了万家乡腰店子村乱收费案、沙道观豆花湖渔场截留“农家乐”项目资金案、洈水镇九岭岗村私分集体资金案、老城镇朱家埠村截留粮食补贴案、斯家场镇舞龙山村虚报冒领危房改造资金案、洈水镇后坪村违规发包集体土地案,给予党政纪处分达20人以上。
通过上述数据折射出了基层“微腐败”形式之多,问题之严重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中指出:“微腐败”也可能造成“大祸害”,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,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。农村基层“苍蝇”之多,也反映出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、基层生态亟待修复。只有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,让百姓身边的“苍蝇”彻底消失,才能使政治生态真正得以修复,让群众更加满意,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。
二、找准症结“施猛药”
解决群众身边“微腐败”问题,要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。松滋农村人口多,农村干部多,惠农资金多。从近几年我们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中发现,中央下发的各类惠农补贴资金被一些基层干部“雁过拔毛”、巧立名目克扣截留、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,惠农补贴资金仍是农村基层“微腐败”的重症区。
问题找准了,就要对症下药。查处群众身边“微腐败”,不仅要加强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和乡镇纪委的监督责任,市纪委也要充分发挥办案协作区的职能作用,将重心下移,对反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虚报冒领、截留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“微腐败”问题线索要重点督办、限期办结,并定期通报典型问题,坚决遏制农村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。
三、打通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
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,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打通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我认为打通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最佳法宝就是问责。
动员千遍,不如问责一次。没有问责就难有担当,要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感觉到压力,就要用好“问责”这一手。坚持“一案双查”,严格执行《党员处分条例》和《问责条例》的相关规定,综合运用批评教育、诫勉谈话、通报批评、组织处理、纪律处分等方式,追究主体责任、监督责任。追究领导责任、党组织责任。同时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,让问责形成制度、成为常态,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不想腐、不敢腐,永保农村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(作者:市纪委第三纪工委书记周海明)